
中新网1月21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月20日刊发社论,文章多角度深入剖析了近年来马来西亚华裔报读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减少的原因,并指出,若要推动华裔生报读并报考华文,须对症下药。文章摘录如下:
据报导,小六评估考试(UPSR)有约10万名华裔生报考华文,到了初中评估试(UPSR)阶段却减少至7万人,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更是减少至只有UPSR的人数的一半,即只剩下5万人。在这升学过程中,报读报考华文科尤其是SPM华文的华裔生逐步减少,原因多元且复杂。若要推动华裔生报读并报考华文,须对症下药。
华裔报读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减少,并非近年来才产生的现象 。父母没有鼓励,学生本身缺乏自觉心,自是个中原因。不讳言,即使在当今华文华语国际地位日愈提高的趋势下,不少人还抱持华文只要会说会写会读即已足够,无需深入学习的心态。功利主义影响考试选科的现象犹存,主要是成绩导向作崇。
华文在政府考试中难考取好成绩,自80年代以来,就已经成为学生报考文的一大心理障碍,至今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父母和校方。学生为了避免华文成绩不佳影响总成绩,宁愿弃考华文;家长也深怕孩子总成绩被华文拖累影响申请奖学金或者进入国立大学的机会,也不反对孩子弃考华文。不少校方更是以此为理由,阻止学生报考华文,以免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最近一些中学校长为了不影响学校在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下的排名,以各种方法,包括以配套方式来减少非主要科目的报读报考,包括华文。类似行政压力会进一步加剧报读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减少。
事实上,校方是无权阻止学生报读报考华文的,在教育法令下,学生学习母语是宪赋权利,教育部条例更阐明,只要有15名学生愿意学习华文,校方就必须开班授课。不过,类似条例有不足之处,在学生和家长须采取主动争取下,往往一些校长会刻意刁难,打击了学生学习意愿。其他的行政问题尚包括,国中华文课节数少,并且被安排在正课外或者周末,更面对课室不足的现象,几番折腾始顺利上课,加上师资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各种因素影响了教学质量,亦令学生的学习意愿大大减低。
课程纲要和考试题目转型亦被认为是学生视读考华文为畏途的原因。这当中需要探讨的是华文课程是否枯燥乏味、试卷程度过高、批改过于严格,还是考试局黑箱作业?类似问题教育部一直都有不断在进行改革和克服,包括计划于2012年推出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以便能引起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但是,如果一味顺应学生的要求和社会对优异成绩的渴望,作各种的改革会不会进一步拉低华文水平,则是另一个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具备华文资格的学生减少,影响将来华小和国中华文班师资是不争的事实,唯师资培训规划失当也有一定的影响。尽管教育部开放独中生可以统考文凭3科优等,及大马教育文凭马来语1科优等报读师训课程,但是,教育部自2006年已经停办国中华文班教师培训,这个问题不解决,加上现有教师升职或退休,师资一再短缺,学生欲报读华文也无教师执教。
马华积极推动“报读报考华文运动”,希望报考SPM华文科的考生可以从5万人增加至6万人,是可喜的现象。希望这项运动能够获得华社的积极响应,改变对华文科存有的刻板印象。多年前,马华成功争取教育部委任华文科督学,督促、鼓励国中生报考华文,学习并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的确有所增加。后者说明了,除了通过运动推动报读报考华文,积极改进行政弊端,加强效率,督促官员及校长尊重各族学习母语意愿,也同样是不能忽略的环节
据报导,小六评估考试(UPSR)有约10万名华裔生报考华文,到了初中评估试(UPSR)阶段却减少至7万人,大马教育文凭考试更是减少至只有UPSR的人数的一半,即只剩下5万人。在这升学过程中,报读报考华文科尤其是SPM华文的华裔生逐步减少,原因多元且复杂。若要推动华裔生报读并报考华文,须对症下药。
华裔报读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减少,并非近年来才产生的现象 。父母没有鼓励,学生本身缺乏自觉心,自是个中原因。不讳言,即使在当今华文华语国际地位日愈提高的趋势下,不少人还抱持华文只要会说会写会读即已足够,无需深入学习的心态。功利主义影响考试选科的现象犹存,主要是成绩导向作崇。
华文在政府考试中难考取好成绩,自80年代以来,就已经成为学生报考文的一大心理障碍,至今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父母和校方。学生为了避免华文成绩不佳影响总成绩,宁愿弃考华文;家长也深怕孩子总成绩被华文拖累影响申请奖学金或者进入国立大学的机会,也不反对孩子弃考华文。不少校方更是以此为理由,阻止学生报考华文,以免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最近一些中学校长为了不影响学校在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下的排名,以各种方法,包括以配套方式来减少非主要科目的报读报考,包括华文。类似行政压力会进一步加剧报读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减少。
事实上,校方是无权阻止学生报读报考华文的,在教育法令下,学生学习母语是宪赋权利,教育部条例更阐明,只要有15名学生愿意学习华文,校方就必须开班授课。不过,类似条例有不足之处,在学生和家长须采取主动争取下,往往一些校长会刻意刁难,打击了学生学习意愿。其他的行政问题尚包括,国中华文课节数少,并且被安排在正课外或者周末,更面对课室不足的现象,几番折腾始顺利上课,加上师资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各种因素影响了教学质量,亦令学生的学习意愿大大减低。
课程纲要和考试题目转型亦被认为是学生视读考华文为畏途的原因。这当中需要探讨的是华文课程是否枯燥乏味、试卷程度过高、批改过于严格,还是考试局黑箱作业?类似问题教育部一直都有不断在进行改革和克服,包括计划于2012年推出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以便能引起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但是,如果一味顺应学生的要求和社会对优异成绩的渴望,作各种的改革会不会进一步拉低华文水平,则是另一个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具备华文资格的学生减少,影响将来华小和国中华文班师资是不争的事实,唯师资培训规划失当也有一定的影响。尽管教育部开放独中生可以统考文凭3科优等,及大马教育文凭马来语1科优等报读师训课程,但是,教育部自2006年已经停办国中华文班教师培训,这个问题不解决,加上现有教师升职或退休,师资一再短缺,学生欲报读华文也无教师执教。
马华积极推动“报读报考华文运动”,希望报考SPM华文科的考生可以从5万人增加至6万人,是可喜的现象。希望这项运动能够获得华社的积极响应,改变对华文科存有的刻板印象。多年前,马华成功争取教育部委任华文科督学,督促、鼓励国中生报考华文,学习并报考华文的学生人数的确有所增加。后者说明了,除了通过运动推动报读报考华文,积极改进行政弊端,加强效率,督促官员及校长尊重各族学习母语意愿,也同样是不能忽略的环节
华人讲华语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华人拿华语更是应进的本分
是华文难考还是分数太苛刻?
当你连华语都讲不好时
你有什么资格说你是华人
华文
文字的奥妙是你这一生都不可能探索得完的
当别人把我们打压在地时
我们更该站起来
用双手保住自己的根
华文科存有的刻板印象?!
华人拿华语更是应进的本分
是华文难考还是分数太苛刻?
当你连华语都讲不好时
你有什么资格说你是华人
华文
文字的奥妙是你这一生都不可能探索得完的
当别人把我们打压在地时
我们更该站起来
用双手保住自己的根
华文科存有的刻板印象?!
真的是瞎掰
华裔真的是时候让华文长根发芽开花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